|
||||||||||||||
劉永好:降低“豬周期”波動,應設立準入制度 | ||||
![]() |
||||
發布時間: 23-11-06 10:48:25am 文章來源: 新京報 | ||||
新京報訊(記者趙利新)11月3日,在北京市平谷區舉辦的2023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大會上,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、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好在論壇上表示,目前我國生豬遠超市場消費量,“豬周期”處于底部,豬價下跌已經致使養殖戶虧損嚴重;為降低“豬周期”波動,相關部門應該在繼續支持家庭小戶養豬的同時,對養豬大戶、大型養殖場實行準入機制。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、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好。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、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好。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“目前全國養豬業是處在‘豬周期’底部,豬價下跌、豬場關門、豬企虧損。實際上,我國生豬產能長期過剩,養殖戶已近三年虧損了。據估算,全國生豬需求量大概是7億頭左右,但我國養殖產能已經超過了8億頭。而且能繁母豬產能去化較難得到調整。”劉永好說。 他說,相關部門應該對新建的大型豬場實行準入制度,對能繁母豬去產能采取目標責任制,“企業要和養殖戶共同努力,把產能拉回到適度的范圍;另外,當前養豬戶虧損較大,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養殖端對行業的復蘇信心,這時候,需要政府在關鍵的時候拉一把,比如對符合條件的養豬戶和企業,給予政策性低息貸款等,支持行業穿越周期,從而穩定國家肉蛋奶的供應。” 劉永好認為,我國養殖行業應該加強畜牧業的科技創新,提升用糧的效率,首先是提升生產效率。他說,以生豬為例,我國養豬業的PSY(每頭母豬每年所能提供的斷奶仔豬頭數)的平均水平為21頭,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,導致企業的生產成本較高,目前全行業迫切需要提升生豬育種和疫病防控的水平。 他說,養殖主體同時應該加強數字科技的應用,政產學研需要協同起來,推動數字科技服務于糧食安全;解決好糧食問題是一切發展的基礎,不同時期保證糧食安全的內涵外延有所不同,需要市場主體、政策體系和科技體系與時俱進,動態調整,“最近這兩年,ChatGPT等新技術發展很快,這需要我們養殖行業要主動擁抱變化,讓新技術驅動行業發展。”
|
||||
【關閉窗口】 |
中國企業聯合會、中國企業家協會 地址:北京市海淀區紫竹院南路17號 郵編:100048 中國企業聯合會信息工作部 技術支持 京ICP證 13027772號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