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||||||||||||
如何提升中國產業韌性,這份報告給出五個方向 | ||||
![]() |
||||
發布時間: 23-11-07 09:22:40am 文章來源: 第一財經 | ||||
報告稱,中國在制造業表現、產業總體情況、企業活力等方面優勢明顯,在人才資本方面暫處弱勢,創新投入仍需持續加強,中國產業鏈韌性仍面臨挑戰。 面對地緣政治風險和貿易保護主義等不確定性的挑戰,全球產業鏈、供應鏈迎來重組時代,并出現區域化、碎片化的趨勢,從而導致全球供應鏈日趨短鏈化。如何在變化中維持全球產業鏈、供應鏈的穩定并降低風險,成為今年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上受到高度關注的話題。 平衡“開放”與“安全” 在11月6日舉辦的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之提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分論壇上,商務部原副部長、WTO前副總干事易小準在作主旨演講時表示,經濟全球化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開始就逐漸退潮。主要發達經濟體正在對多年以來運行良好的全球產業鏈、供應鏈施加強力的行政干預,迫使全球供應鏈走向了短鏈化、在地化、友岸化,甚至本國的自給自足。 易小準提出,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,跨國公司將不得不在價值觀貿易、供應鏈的泛安全化和降低生產成本、提高產業競爭力之間尋求平衡。今天面臨的國際形勢讓人們思考,各國應如何處理“開放”與“安全”的關系。 在他看來,各個主要經濟體都需要理性地平衡好安全與開放、發展之間的關系,防止落入“泛安全化的陷阱”。面對當前全球經濟下行的巨大風險,主要大國都應該摒棄零和思維,回歸WTO框架下的多邊合作,來共同維護一個開放、穩定和富有韌性的全球供應鏈。 全球化智庫理事長、原國務院參事王輝耀在致辭中表示,進博會向全球再一次提供了新的公共產品,希望未來有更多不僅是中國企業到這里采購全球物品,也有各國能夠參加進博會采購全球產品,因為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關于進口的博覽會、貿易會。所以這不僅對中國來說是非常好的支撐,未來也可能成為一個世界采購平臺,推動產業鏈的穩定性。 在分論壇的第一場對話中,必和必拓(BHP)首席商務官潘文怡表示,疫情暴露了全球供應鏈存在的不足。后疫情時代經常聽到有觀點說,國家和企業應該要尋求供應鏈的多元化和自給自足,同時還有人提到制造業回流、近岸外包、增加庫存、建立冗余等措施。這些想法在理論上似乎是合理的,但是實際上將大幅增加供應鏈的復雜度,拖累成本效率,進而會削弱公司的競爭優勢。 潘文怡認為,必須非常密切地與中國的客戶進行合作,才能減少不確定性風險給運營帶來的影響,另外還要增加供應鏈的透明度,并設立高的標準以共同確保在整個供應鏈發生積極的變化。 中國產業鏈韌性面臨挑戰 在全球供應鏈的變化趨勢中,王輝耀認為:“中國作為價值鏈、供應鏈中心的位置仍然非常強勁,跨國公司仍然會覺得中國是供應鏈產業鏈中心地帶。”他列舉數據說,中國有全世界70%的5G基站、全球三分之二的高鐵,另外全球十大集裝箱港口中有七個在中國,還有在聯合國項下400多個門類的工業體系中,產量位列第一。 但同時,中國產業鏈韌性所面臨的挑戰仍需直面應對。 全球化智庫(CCG)在現場發布的《人才、創新與產業鏈韌性報告(2023)》顯示,世界主要國家產業韌性存在鴻溝,亞洲國家產業發展具有較強韌性;中國發揮自身比較優勢,科技創新驅動制造業快速發展,在制造業表現、產業總體情況、企業活力等方面優勢明顯。然而,在人才資本方面暫處弱勢,創新投入仍需持續加強,中國產業鏈韌性仍面臨挑戰。 全球化智庫副主任兼研究總監鄭金連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分析稱,2021年~2023年中國新能源(4.160, 0.00, 0.00%)汽車銷量和占市場的份額都在提升,約占全球市場份額的35%,同時對新能源汽車技術領域的投資也在持續增加,可以看出這一產業呈現出較好的韌性。韌性的背后既有我國對人才培養和創新的重視,也因為研發投入受到了高度關注,其中,2022年全球對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的投入超過1000億美元,中國占到了三分之一左右,與其市場份額相匹配,“資金鏈人才鏈和創新鏈融合發展,能夠促進這個行業具有良好的韌性”。 如果以半導體產業為例,則能看到中國的產業鏈韌性還不夠強。鄭金連表示,近些年我國在半導體產業的投資數量和投資額是增加的,但是2022年有所下降,集成電路的出口不斷增加,但進口在2022年有所回落,這說明韌性還不夠好。分析原因,一方面是我國人才培養尤其高端人才培養跟不上人才需求、市場需求;另外雖然主要的關鍵環節專利在不斷增加,但是我國半導體企業的研發投入還遠遠不足,“2022年191家A股半導體上市公司研發總投入可能都不及英特爾一家公司的投入”。 基于數據分析和案例研究,上述報告總結了促進產業鏈韌性的五條建議。第一,堅持開放合作,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韌性。中國應該倡議更加開放、更加平等的國際合作,確保各個經濟體在全球產業鏈、供應鏈中享有平等的機會。 第二,搭建產業鏈韌性交流平臺,形成常態化的溝通機制,從而促進不同環節的產業鏈參與者之間的信息共享,加強技術創新和風險管理,增強互相之間的信任。 第三,推動創新鏈、人才鏈、資金鏈和產業鏈融合發展,從而構建一個完善、要素充分流動的生態體系,以包容方式維護戰略產業的韌性。 第四,加強數字化轉型,提升產業鏈可預見性和適應性。通過數字化轉型加強產業鏈各個環節之間的緊密聯系,幫助產業鏈相關主體更好應對市場變化和外部挑戰,從而提升韌性,在競爭激烈環境中保持競爭力。 最后,以有效的宏觀政策改善環境市場,強化我國在關鍵產業上的薄弱環節。從長遠來看不能只通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去引導,還是要更多從立法角度給予引導,一方面加強戰略產業的法治保護,同時要通過營造市場化、法治化、國際化營商環境優化民營經濟和外資經濟的發展環境,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,促進各種要素能夠平等使用公平地參與競爭,打通產業鏈各個環節。
|
||||
【關閉窗口】 |
中國企業聯合會、中國企業家協會 地址:北京市海淀區紫竹院南路17號 郵編:100048 中國企業聯合會信息工作部 技術支持 京ICP證 13027772號 |